欢迎来到:广东省建筑安全信息网
2024年04月26日
你所在位置:党建工作  >  建党100周年

这条“红色生命线”曾护送200多名中共党员前往中央苏区

时间:2021-04-19 来源:南方日报

这条“红色生命线”曾护送200多名中共党员前往中央苏区

 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内,大片独具侨味的骑楼星罗棋布。游客从中山纪念亭出发,能依次“打卡”南生百货大楼、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、大清邮局等地标,感受这座百载商埠的繁荣历史。

  在繁荣商业的掩护下,一条由上海—香港—汕头—大埔—青溪—永定,进入江西中央苏区的红色秘密交通线在1930年秋冬建立。汕头交通中站作为重要枢纽,成功护送了周恩来、叶剑英、邓小平、陈云等200多名中共党员和重要物资、文件情报经此进入中央苏区,为中共中央安全转移起到关键作用。

图片

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。(摄影:姚志豪)

  “摧不垮、打不掉”的红色交通线

  海滨之北,小公园以西,鳞次栉比的骑楼街中,一座位于海平路97号的三层小楼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。门梁上,写有“华富电料公司”六个大字的铜招牌映入眼帘,这里便是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。

  1930年秋冬,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,绵延数千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随之开辟,沟通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联系。

  “这条交通线曾经是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络的唯一渠道,也是大革命时期南方地区唯一未被破坏的红色生命线。”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馆长张如强说。

  作为重要枢纽,汕头交通站在最初选址时曾历经多重波折。上世纪30年代初,白色恐怖日益严重,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率人到汕头,在镇邦街7号首先建起了中法药房汕头分号,对内则是绝密交通站。而后,周恩来又派陈彭年、顾玉良、罗贵昆三人再往汕头,以客商身份,在海平路开设一家华富电料行,作为备用站。

  “因为这‘两手准备’,才让这条交通线没有被意外暴露。”张如强告诉记者,1931年4月,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顾顺章叛变,他所知晓的交通站都被迫停止使用,其中就包括中法药房汕头分号。至此,华富电料行地下交通站随即正式开始运作。

图片

馆内复原的电料行历史场景。(摄影:姚志豪)

  曾任交通站站长的顾玉良在口述中回忆道,最初罗贵昆之所以利用其亲戚关系租下这座小楼,开设以专营批发代销的电料行,目的是用商店名义来购买苏区急需的电器材料。

  如此重要的交通站,为何设在汕头?张如强分析,当时的汕头是粤东、闽西南、赣东南的交通枢纽、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,南洋华侨和客商往来非常平常,因此党内同志只要经过乔装打扮,便不易被发觉。

  周恩来等领导人也曾经此进入中央苏区

  三楼展厅内,一块独立展板上写满了当时中央对汕头交通站的严格规定。罗伟纯介绍,汕头交通站作为直属中央交通局的秘密站,与同一交通线上的大埔中站、闽西大站等任务不同,就连闽西交通大站主任李沛群起初也不知道汕头交通站的存在。

  护送干部是当时交通站的重要任务之一。据考证,汕头交通站曾护送200多名中共党员进入中央苏区。在一面大屏幕上,陈列馆将这批中共党员的资料以可视化的形式整合呈现,观众对着屏幕做指定手势,便能详细阅读其生平故事。

  记者注意到,周恩来、邓小平、陈云、叶剑英、刘伯承等重要领导干部均在护送名单中。曾任香港华南交通总站站长的饶卫华在1980年回忆:“周恩来同志进入苏区的时间是1931年12月左右,他是直接由上海来到汕头,留大胡子,戴眼镜,护送他的交通员是肖桂昌……”

  李沛群在《周恩来同志进入闽西苏区的经过情况》中介绍,抵达汕头的次日,周恩来与交通员肖桂昌和黄华一同登上开往潮安的火车。上车后,他发觉二等车厢只有三人,顿觉不对劲,便马上走进三等车厢,与其他旅客挤在一起。

  抵达潮安后,周恩来一行又乘坐电船前往大埔,向苏区前进,直至年底抵达瑞金。次日,周恩来电告中央:“一路顺风,平安到达‘娘家’。”

  这段历史记忆“打捞”自多位亲历者的口述。相较于实物展品,馆内陈列了更多珍贵信件的影印版及回忆录,以第一视角还原“卢伟良护送叶剑英”“李沛群护送邓颖超”等同样惊心动魄的经过。

  革命群众支持地下工作

  在当年人来人往的商埠,要经常传递情报并不容易,如同演绎现实版的“谍中谍”。顾玉良回忆,平时交通员传递情报,有时甚至以打麻将作为掩护。

图片

馆内复原的电料行办公室历史场景。(摄影:姚志豪)

  常常在危险中传递情报和物资,交通员有着一套严密的工作规则和方法。藏有夹层的瓷罐、带暗器的铁拐杖、改装过的老式滤水器……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展品,都是交通员执行任务时可能用到的工具,暗藏玄机。

  由于常年在交通线上奔波,交通员们磨练出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——他们有的把文件用密写药水印在字画、手绢或线装书的反面,有时把文件写在衣服上,穿在身上;他们生活艰苦,却把一批批黄金、白银、港币安全带到香港、上海。

  活跃在这条交通线上的,除了地下工作者,还有许多革命群众。交通站在沿途设立饭店、客栈等联络点和仓库,要用挑担、小船运送物资,这些都离不开乡亲和船工。

  “在较长一段时间里,交通线没有被发现和摧毁,绝非偶然。”在张如强看来,正是因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块沃土之中的,这条红色交通线才能发展为摧不垮、打不掉的地下航线,为中央苏区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。